面膜是美容保养品的一种载体,祛痘面膜是其中的一种功效类型,祛痘面膜目的是祛痘,并实现其他功能如补水、保湿等。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角度出发,还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失健运、淤血阻滞和肝肾不足有关,因目前还出现了通过运脾化湿方法消除痤疮的中药去痘面膜,并显示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预测到2023年面膜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女性、甚至男性也越来越重视皮肤的保养,而在日常的护肤品使用中,面膜产品位居前列。面膜的种类很多,按照产品形态主要可分为面贴膜 (贴式面膜) 、啫喱面膜、粉末类面膜、膏状面膜等4类。其中面贴膜具有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快捷,又可长期保存的特点,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面膜种类。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面膜80%以上是面贴膜,这种面膜主要以非织造基布为载体,可提高皮肤对营养液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速度与吸收量。
目前我国面膜市场上的品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全系列的化妆品品牌,如国际品牌玉兰油、欧莱雅、Fancl等,本土品牌佰草集、相宜本草等;另一类是专业面膜品牌,如美即、我的美丽日记、维肌泉、可采等。在素来由外资品牌主导的护肤品市场中,国产品牌面膜是唯一能够与外资品牌抗衡的护肤品品类。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资品牌面膜市场占有率不高,以日、韩面膜品牌为主的国际品牌产品始终作为高端产品影响着我国面膜市场。近年来,日韩面膜以出色的研发及先进的理念广受国人青睐,且其宣传概念也比较新颖,产品包装更为生动形象,如日本FLOWFUSHI的SSAISEI“穴位面膜”采用纳米纤维、穴位定点、高浓度提取物等;而欧美品牌面膜则因定价较高,部分消费者多为“尝鲜”使用,代表性品牌有玉兰油、纪梵希、倩碧、兰蔻、露得清,定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大部分属于中高端面膜,凭借原有品牌知名度,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面膜市场以大众面膜为主,占比在八成左右,面贴膜、眼贴膜、颈贴等贴膜产品更受欢迎。2018年我国面膜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30亿元。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中国面膜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8%。2017年我国面膜市场规模已经顺利突破200亿大关,并且增速也保持着继续上升趋势。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面膜市场规模年均增速约为15%。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
图表:面膜功效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医美面膜成为行业新风口
从整形到护肤保养,类似水光针、果酸、瘦脸针、光子嫩肤、热玛吉等医美产品应接不暇,风口可谓是来了一波又一波。而当下,医用面膜(又称“医美面膜”)无疑是最火热的医美产品之一。
除了消费品外,女性对于高颜值和抗衰老的需求,也让医美这门生意成为了“钱”力巨大的行业。根据更美发布的《医美行业白皮书2020》显示,中国医美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1975亿元,占据了全球总市场规模的17%。其中,女性占主导地位,比例为86.5%。根据医美直播电商“变美日记”的数据统计,在该平台的直播成交类目中,10%为医用面膜等产品。而在过去两年的“双11”中,医用面膜销量也屡创新高,电商主播李佳琦更是创下了一夜卖出25万片的销售记录。
无添加面膜将继续成为行业主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妆市场,2018年规模达5000亿元,整体增速为13%,高增长品类增速达30%-40%。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在未来10年,传统国际品牌可能不再具有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恢复,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心也在不断增长。
但在这样的趋势下,新兴国产美妆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一些品牌为了追求效果,盲目添加激素、荧光剂、重金属等各类违禁成分,致使毁容、激素脸、荧光脸等案例频发。在这种恐慌中,消费者对面膜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需求,而以安全和高效著称的无添加护肤品,也由此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
祛痘面膜研究报告对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本报告利用客观、多角度地对中国祛痘面膜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在总结中国祛痘面膜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方面因素,对中国祛痘面膜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报告资料详实,图表丰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观的比较,为祛痘面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能准确及时的针对自身环境调整经营策略。